【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澳门威尼克斯人网站赴宁德市周宁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信息员:图文/周欣 张招娟发布时间:2024-07-18浏览次数:90



7月上旬,福建农林大学澳门威尼克斯人网站“寻梦红旅,品润农情”调研实践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来到宁德市周宁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周宁县作为闽东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风光旖旎,更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活动期间,实践队近距离感受周宁县现代农业的魅力,从茶山的云雾缭绕到果园的硕果累累,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深入了解并以所学知识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同游鲤鱼溪,共建和谐自然】

绿色发展之路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实践队来到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鲤鱼溪。鲤鱼溪拥有八百多年历史,是福建省三大民俗风情区之一, 同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村民爱鱼护鱼,通过水系治理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统筹周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

周宁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发挥“人鱼”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势,积极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建立健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生态经济体系,因地制宜壮大“美丽乡村和生态经济”。

傅陈举主任讲解鱼琢历史


重温“三棵树”故事,践行“四库”理念

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实践队来到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的“森林党校”,走进黄振芳家庭林场了解学习林场的发展历程、重温“三棵树”的故事并探寻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四库”理念。

队员们纷纷表示,深刻领悟“四库”理念,不仅是向那些最初投身于植树造林事业的先驱们致敬,更是一场触及心灵的深刻再教育与再实践。这一领悟激励着大家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实践队在“三棵树”前合影


致敬“她”力量 巾帼展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周宁,“种菜大户”陈小菊带头成立周宁县菊美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花菜、茄子、辣椒、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带动农民共同发展蔬菜产业,入选2023年度福建省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先锋典型案例。

实践队来到周宁县菊美专业合作社进行学习。合作社“微家长”陈小菊一直致力于帮助更多的妇女群众增收致富,引领当地妇女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建设。陈小菊发挥蔬菜种植方面的优势和特长,通过“党建引领、示范带动、技术培训”等方式,积极带领妇女群众参与蔬菜种植产业,实现妇女素质提升、增收致富。同学们表示,作为新时代农科大学生,应该以陈小菊为榜样,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发展,践行使命,强化担当,推动各项举措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力量”。

团队师生在菊美合作社生产基地实践

立足优势抓发展 蓄势赋能兴产业

实践队来到周宁县浦源镇紫云村“望故乡”种植专业合作社,调研特色农业品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情况。紫云马铃薯淀粉含量丰富、黏性较强、口感上乘。”合作社负责人李陈登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紫云高山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据悉,紫云村海拔达1200米,其独特的山区立体小气候和境内高有机质的黄红壤为马铃薯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产马铃薯深受市场欢迎。合作社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带领着村民共同致富。2023年,紫云马铃薯净利润达150余万元,成为村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合作社负责人和实践队师生合影

做强特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队来到宁德市周宁县李墩镇农特产品服务中心学习。在李墩镇,当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工作如火如荼展开,打造出了蜜薯、高优大米、茶叶、反季节蔬菜等产业,特别是李墩蜜薯,凭借其卓越品质荣获了全国名特优产品称号,成为当地农民的“金疙瘩”。李墩镇扩大甘薯第二产业、制作地瓜烧酒,是本次实践队指导老师、周宁马铃薯科技小院责任专家张招娟提出的建议,通过开发地瓜烧酒等新型产品,拓宽甘薯的利用渠道,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农产品的多元化增值。

实践队与镇村干部在田间地头

为期五天的“寻梦红旅,品润农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暂时告一段落,回程的路上,队员们心中都装满了沉甸甸的收获,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理想的播种,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对现代农业的热爱带入到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寻梦红旅,品润农情”,这不仅是一句口号,它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文化与科技,梦想与现实的桥梁。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青春与梦想正扬帆起航,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