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一】探寻永泰陶苑私塾,传承中华千年文明

赴永泰耕读传家调研实践队走进永泰县玉湖村

信息员:韦柳琪/文 刘文兮/图发布时间:2024-07-16浏览次数:90


为深入了解福建乡村耕读文化,感悟八闽先贤家风家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福建农林大学赴永泰“三泰耕读主题”耕读传家调研实践队于77日抵达福州永泰县玉湖村开展实地调研,探寻陶苑私塾,赓续中华文脉。

修复后的玉湖村陶苑私塾

永泰县玉湖村陶苑私塾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是永泰县不可移动历史文物,原本是古代小孩子们上学的私塾,至今已具有2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玉湖村村民集体捐资,将这座古建筑物修复并改造成为一座乡村公益图书馆,用于全县适龄孩童们交流、参观和学习,这里还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柿染工艺的体验课程。如今陶苑私塾已成为玉湖村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承载当地耕读文化的重要载体。

陶苑私塾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大致可分为‘孝悌、信义、崇文’三个方面。”玉湖村党支部书记金华厦带领我们走进陶苑私塾,向实践队员们介绍说:“‘孝’和‘友’是玉湖村家风家训的重要体现,其中保留至今的村中文献《五姓开垦公益之约》便是最好的例子。”

采访村党支部书记金华厦

《五姓开垦公益之约》是一份记录村中公益约定的历史文书,其内容为五姓家族约定联合上山开垦,将开垦所得的收入作为村里公益经费,用来支付修缮渡口所花的费用等,而多出的收入则被用于赡养村中鳏寡,这便是“孝悌”的一种体现。《五姓开垦公益之约》中不仅能体现出玉湖村人的“孝悌”观念,还映射出玉湖村人的“信义”观念,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玉湖村的人们至今仍然遵守着文书中的契约,按照先辈订立的规则行事。此外,玉湖村的小孩子,从小就被家中长辈教育要常回家看望父母,他们每年也会自发抽出一些时间回到玉湖,照顾村中的留守孩童,或者认领空巢老人为自己的妈妈,这是对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关爱。

玉湖村历史文书整理图片

除了五姓开垦公益之约,村里的另一篇历史文书《玉湖五姓联合建堡共御匪患之约》中也体现了玉湖村人的“信义”,他们为抵御匪患,联合出资修筑城寨,倘若匪患来临,村中人可以入住城寨,共同抵御敌人;倘若匪患离去,村中人便自行退去,不可在寨中居住,各为生计,不得违背。

玉湖村五姓联合修建的古寨

当被问到私塾的历史时,金书记说:“在过去文字是一种昂贵的财富,玉湖村的先祖不愿看到后辈一直‘愚钝’,便修建了陶苑私塾,之后玉湖村的儿童便在私塾中识字明德,知礼遵义。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私塾日渐式微,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玉湖村的村民们便在村委会的号召下自愿捐款捐书,将陶苑私塾改造成一个乡村公益图书馆, 这正是玉湖村人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耕读文化教育的体现。”

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柿染画

玉湖村很早以前就有“柿染”这一传统工艺。“柿染”是将布料用小柿子捣碎之后的汁液浸染,再拿到太阳下晾晒,被汁液浸过的部分茶色逐渐加深,因此,柿染也被称为“太阳之染”。柿染也被列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成为玉湖村乃至嵩口镇的一大特色,而陶苑私塾也作为柿染研讨交流中心供学生参观学习。现在,嵩口镇也致力于用“柿染+产业”的模式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用文化赋能经济,用智慧开启新篇。

实践队与金华夏合影

调研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在参观陶苑私塾的过程中,对玉湖村“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玉湖村人民底蕴深厚的传世家风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自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把“耕读传家”作为一则重要的家规家训,用以劝勉后世子孙重视耕读,做到勤劳耕作,读书上进。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立足于田野大地,植根于千年文化,将“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农林大学子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