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甘薯文化,感受湿地之美

信息员:文/王杰、陈冬梅、王新昕 图/王杰、冯依然,龙曦发布时间:2024-04-25浏览次数:10

为了深化课堂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4月23日,福建农林大学我院2021级严家显班(农学)和农学专业全体学子在曾任森院长和课程负责人王杰老师等9位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福州市长乐区进行《农业生态与农作系统课程实习》课程实践。

师生们第一站来到了陈振龙故居民以食为天,仓廪实,则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四百年前,陈振龙怀爱国忧民之情,历经千难,重洋万里,秘藏数尺薯藤归闻乡,子孙后代克承家业,植薯不怠。另有金学曾、翁若梅、徐光启等贤臣学士推薯惠民。先贤们为天下众生担忧分愁,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摆在首位。在故居的参观过程中,同学们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温暖。在王杰老师的介绍下,同学们不仅了解到陈振龙先生的生平事迹,更深刻体会到了他对于家乡、对于国家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他的个人生活中,更体现在他为家乡、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上。陈振龙故居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个文化的象征,一个历史的见证。陈振龙及其子孙的光辉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作为新一代农学人的我们,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他对祖国农业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迈进新征程,更需要农科学子们大力弘扬“先薯精神”,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农学专业师生们参观“甘薯之父”陈振龙故居

下午,为了探寻现代生态保护实例,师生们来到了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湿地调研。山光阅鸟性,潭影空人心。漫步在湿地公园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湿地的广阔与深远,水流的清澈,植被的繁茂,生物的多样,这些都深刻地吸引着大家。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从而吸引了众多珍稀鸟类和动植物来此栖息和繁衍。在湿地中伫立着一棵棵的秋茄,而它们又组成了一片浓密的红树林。通过自主观察,同学们发现在红树林荫蔽之下的湿地,可以为滩涂生物提供理想的栖息居所。

师生们在近距离观察和研究河口湿地底栖生物

站在栈道俯瞰滩涂,弹涂鱼、弧边招潮蟹和水鸟等众多生物在此安居繁衍的景象便可轻易映入眼帘。同时,在湿地公园这个生态课堂,曾任森院长等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湿地对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并带领大家认识了湿地的诸多特有物种。

师生们在观察和交流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通过观察与学习,我们认识到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正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建省省长时曾说的“湿地保护是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省要建设生态省,必须要重视对湿地的保护”的生动体现。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之肾,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意义非凡,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农科学子乃至每个人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让我们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之下,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同学们在湿地保护石前聆听曾任森院长讲解红树林

离开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同学们来到百薯园,他们拿着小铲子,小锄头走下田地里,在垄间认真听着张招娟老师介绍甘薯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大家不仅了解了甘薯的种植季节及生长特性,还对甘薯的直插、斜插、水平插和船底插等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之后以斜插的方式体验了甘薯种植。亲手挖开泥土,将甘薯苗插到土里,这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件特别难得的耕读实践体验。  


师生们在田间栽种甘薯苗

甘薯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终长在根基位置。同样道理,作为农科学子,在农业强国建设中要像甘薯一样,扎实根基,学好本领,从而更好地推动农业的发展。

 

同学们在长乐区文岭镇的长乐番薯科技园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身为农学人,定要践行好学农、爱农、强农、兴农责任和使命,争当新时代的新农人!本次课程实习获得央广网的新闻报道。